刘志权:高考前打老师恶之花土壤应清除

2014年06月03日01:59  京华时报 收藏本文

  这是应试教育下长期重学习轻道德教育结出的恶之花。可惜,我们对此问题的严重性还缺乏清醒的认识。

  压力之下,往往更可检阅人的全面素质。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窥高中生素质的角度——他们从六岁被推进学习的竞技场,历十二年寒窗,终于要在6月毕其功于一役。一时社会关注,家长战战兢兢,处于暴风眼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更是达到顶点。

  近日,陕西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,在停课复习前最后一天上课时,开始了“撕书狂欢”,一位50多岁的老师,在阻止一名学生撕书后,被其带领5名同学围攻,打得满身是血,“三根拖把棍被打断成好几截”。

  高三学生撕书已非个案,在某些学校甚至变成“传统”,还有学生网上直播。对此,有“专家”轻描淡写名之“撕书减压”。

  减压有益身心健康,形式也多样,但应适当,比如听音乐、做运动、拉家常之类,否则就有点“病态”了。“撕书”显然是不正常的。要知道,中国向来有“敬惜字纸”的传统,甚至衍生出明清惜字律、惜字塔、惜字会等古书古存。因此,“减压”说其实遮蔽了其中值得重视的心理问题。

  “撕书”表达的情绪是恨书——恨教科书。从小学开始,学生自由的天性,就被教科书、老师的高压、满堂灌的教育、考试成绩……压迫着。压迫会引发愤恨。俗话说,“考考考,老师的法宝”。长武事件证明,一旦考试法宝失效(因为课程已经结束,而高考已经不再受在校老师左右),潜藏的叛逆和戾气就会爆发。所以,“由于‘撕书’学生较多,老师们也没什么办法”,进而,打了老师又能如何?二者其实遵循着同一逻辑。

  这是应试教育下长期重学习轻道德教育结出的恶之花。可惜,我们对此问题的严重性还缺乏清醒的认识,所以对撕书甚至打老师表现出宽容便不足为怪。长期以来,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宽容——成绩成为社会第一准则,由于我们无力改变应试教育现状,不免对孩子承受压力心怀愧疚,这种愧疚又转为对孩子暴躁、无礼、骄纵、凉薄等的逆来顺受。在长武事件中,该县教育局劝说挨打的老师不报警,也在情理之中。而反之,学生的暴戾又何尝不是恃“考”无恐?一个扭曲的“因”,造成了扭曲的“果”。

  近些年来,我们总在忧心“道德滑坡”。长武事件具体而微地揭示了问题症结所在。如果我们不能真正抛弃应试教育的“心魔”,便很难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;而全民道德重建之路,也将漫漫修远。

  刘志权

(原标题:高考前打老师恶之花土壤应清除)
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  • 新京报:群殴老师,岂能“为高考不报警”
  • 环球时报:骂郭振玺别将财经频道“一勺烩”
  • 钱江晚报:“全能神”靠什么骗人
  • 人民日报海外版:究竟谁在破坏亚洲安全?
  • @陶短房:乌克兰大选:“巧克力”的甜与苦